「你赤脚在印着独轮车辙的青石板上噼噼叭叭拍打着,从童年里跑出来了,跑到如今,那一双光脚板,乌黑的光脚板,就在你面前拍打」
推荐度:★★
易读度:★★★
2020诺贝尔文学奖
高行健为流亡法国的诺贝尔奖得主,在中国文字审查的年代,为了避风头而走访少数民族区域,将看到的独特文化融合为本书精萃。
书名『灵山』代表『根源』,主角透过追寻灵山的『寻根』过程,体验自文化大革命以来,不断被打压与抹除的文化价值,并阐述『自由』的可贵,以下三点和大家分享:
#没有主义的世界#
二十世纪以后的纷争,从宗教与资源,转为主义之间的摩擦,帝国主义对抗民族主义,共产主义对抗资本主义,统一后的中国内部,也有风起云涌的『运动』与『五年计划』。
作者在本书不提主角名字,利用『你我他』贯穿小说,表达『没有一句话应该属于特定族群』,人的本质差异性极小,而文化可以无限多样的套用在每个人身上。
#文化与归属感#
作者探访少数民族自治区,有许多巫术、传说、习俗的情节掺杂在小说中,这些文化正逐渐消失在Z府的同化运动之下。作者在每个文化中,都看到了『自己的童年』,童年是与人羁绊最深刻的时候,而文化则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连结。
文化消失的同时,族群连结与归属感也连带减少,新运动带来革新与便利的同时,如何重建人们连结的秩序,也是重要的议题。
#自由的代价#
主角在灵山问路的过程,总是得到朦胧暧昧的回答,结局最后还是没有到达灵山,亦即真正的自由。或许是没人知道怎么走,或许回答的代价太大。
此外,书中出现的你和她,都设定为纵欲,带有毁灭性的自由,却没有温暖的爱,这倒不是作者故意丑化女性,而是借由性解放的写作手法,表示对自由的向往,但在当时的文化背景,这隐含了毁灭与危险,高行健最后也流亡法国,终身不得回到中国。
高中时高行健曾来学校演讲,在一个乡音重、音量低沈、麦克风频频搞笑的情况下,在聊天和睡觉中度过了一小时。这次读了他的书,无主体融合意识流的写作手法,配上各式文化的隐喻,
学校怎么会请这种大师,来给完全听不懂的小屁孩演讲XD 以上分享推荐给有兴趣的人,希望以上3点帮助到大家,喜欢的人欢迎追踪分享,也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。